?我们纺织人必须看的,中国今天纺织业的现状,有助于我们开展业务。 ??
? ?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,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、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,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。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、解决就业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、出口创汇、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作用,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。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,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态势,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,加大培育自主创新等问题。
一、纺织工业布局和结构现状
(一)纺织工业概况
目前,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、产业链最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,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(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),纺纱、织布、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,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,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大生产国、出口国。2004年我国纤维加工量为2400万吨,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的三分之一,其中国内消费比例为76%,是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;据海关统计,200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974亿美元,超过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五分之一。到2004年末,我国化学纤维、棉纺织、毛纺织、丝绢纺织、服装等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;主要产品如化学纤维、棉纱、棉布、印染布、丝织品、服装等产量居全球第一。2004年末,我国纺织产业工人为1900万人,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棉花、羊毛、蚕茧、麻等天然纤维的农村劳动力大约为1亿人。
(二)纺织工业区域发展状况
“十五”时期以来,我国纺织工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,区域布局逐渐向东部地区集中,东部和中、西部的差距也逐步拉大。东部沿海的浙江、江苏、山东、广东、福建、上海五省一市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。2004年,东部地区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7%,其中五省一市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1%,资产占74%,利润占88%,企业数占78%,从业人员占70%,出口交货值占87%。中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9%,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4%,中部和西部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小。
(三)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状况
改革开放以后,在东部沿海开始涌现出一批县、镇区域为依托,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,纺织经济占主导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,这些地区和区域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机制,有特色突出的产品,有与产业密切互动的专业化市场,有正在形成的集群规模效应和产业链,有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内在功力,有成本较低、素质较高、形成市场的丰富劳动力资源,还有较好的地方政府服务与日渐完善的第三产业,显示出纺织产业集群的勃勃生机与活力。在全国,各类县、镇区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有上百处,有95%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广东、山东、福建省。这些产业集群的纺织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销售收入的30%,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20%,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又一支生力军。
(四)纺织工业经济成分结构情况
我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,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发展很快。据统计,到2004年,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,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88%,创造的利润占全行业的97%,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92%。
1978年国有资本占全行业的94.6%。到2003年底,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,国有资本只占13%,全行业中国有资本比例已不足8%。
五)纺织装备水平和产品水平状况
纺织行业中先进技术装备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,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品附加值。以棉纺和化纤为例,2004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精梳纱比重、无结头纱比重和无梭布比重分别为23.26%、58%和50%。在棉纺业设备中,90年代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30%上升到2004年的50%。化纤设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,最具代表性的聚酯和涤纶长丝行业,目前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二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
(一)科技开发能力不强,缺乏发展后劲
主要表现在:(1)高性能、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不够。高性能纤维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材料之一,成为国防、航空及其他工业的重要材料,由于受到技术和机制方面的限制,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缓慢。(2)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研发滞后。与国际先进纺机比,我国纺织机械在工艺性能、产品软件开发能力、机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及能耗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。如我国印染生产万米布耗煤3吨、耗电450度,是国外先进水平的3-5倍,用水量300-400吨,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-3倍。(3)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弱,缺乏专业技术人才。纺织产品原创能力差,缺乏自主品牌产品,产品加工和贴牌多,企业重硬件轻软件,重生产缺管理现象严重,缺少专业技术人才、生产技工和熟悉纺织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。
(二)国际原料资源依存度高,制约行业发展
化纤和棉花是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原料。2004年,纺织用棉花743万吨,其中国产棉552万吨,进口191万吨,由于进口棉花配额体制的管理不到位以及人为市场的炒作等原因,在一年内棉花的价格大起大落,影响了棉纺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。2004年,我国化纤产量1425万吨,其中主要原料PTA、MEG、CPL分别进口572万吨、340万吨、45万吨,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6.4%、77.8%、66.4%。在国际油价上涨带动化纤原料价格提高的时候,化纤行业也不得不大量进口,给化纤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。
(三)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,行业自律有待加强
目前纺织企业的中小企业发展缺少技术和市场的支撑,公共服务体系极不健全,设计研发、质量检测、人员培训、信息化等各项工作都跟不上,社会服务也跟不上,企业的社会责任落实不到位,诸如加班加点、不按规定发加班费、交纳保险金,不注意劳动环境改善,环保意识不强等等;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,多数企业属跟进型,模仿、抄袭走“捷径”;市场竞争缺乏行业自律。这些都是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和出口产品“量增价跌”的重要原因。
(四)中西部纺织发展滞后,产业比重逐步下降
纺织工业的区域布局逐渐向沿海地区集中,东部和中、西部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,中部和西部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小。2000年中西部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为16.23%,到2004年比重减至12.87%,下降了3.36个百分点。与东部相比,中西部的纺织产业发展滞后,在整体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。
三、纺织工业发展政策建议
一)做好《“十一五”纺织工业发展指导意见》编制工作
编制好《“十一五”纺织工业发展指导意见》,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推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。大力支持优势企业、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,培育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、主业突出、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。加速培养具有竞争潜力、科技含量高、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,提高其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,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结构。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,提高直接进入终端国际市场的比重。
(二)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
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;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,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;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,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。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的、具有高技术含量的、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、印染、化纤生产技术设备,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、可靠性和稳定性,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。
(三)稳定纺织纤维原料供应
一是棉花。预计到2010年,我国用棉量将超过1000万吨,要稳定扩大棉花种植面积,制订最低收购保护价,真正保护农民利益,同时继续推进棉花市场体系建设,完善棉花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,建立棉花市场应急机制,尽快使棉花价格、棉花标准、棉花销售方式与国际接轨。二是化纤。解决好上游合纤原料自给的问题,加快化纤原料的配套协调发展,提高PTA、PX、EG等主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,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,促进化纤工业健康发展。三是大力开发麻类、蚕茧、羊毛、竹等天然纤维资源。
(四)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促进产业升级
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,完善行业准入体系,规范行业发展,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。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,从产业研发、质量检测、人员培训、信息化、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方面,建立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。
(五)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
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,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、劳动力优势和潜在的市场优势,通过政策导向,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转移,使中西部地区得到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支持,为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。
(六)发挥中介作用,规范企业行为
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,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与自律职能,规范企业行为,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。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以质量检测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和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的行业自律工作。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,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。